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

苏联本土迫击炮的历史:小口径,大问题

注:布兰特 – 斯托克斯通常指的是 布兰特 – 斯托克斯迫击炮,它是一种由法国制造并广泛出口的迫击炮,有 81 毫米和 60 毫米等不同口径,被大多数同盟国 使用。在军事领域中,它是一种重要的火炮武器,

苏联本土迫击炮的历史:小口径,大问题

注:布兰特 – 斯托克斯通常指的是布兰特 – 斯托克斯迫击炮,它是一种由法国制造并广泛出口的迫击炮,有 81 毫米和 60 毫米等不同口径,被大多数同盟国使用。在军事领域中,它是一种重要的火炮武器,

迫击炮的起源:广泛开发的野心

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苏联在对首批迫击炮样品进行测试时,就产生了开发全系列迫击炮的想法。从理论上讲,这些迫击炮的口径范围被设定在60毫米至260毫米之间。它们的使命是替代种类繁多的榴弹炮、迫击炮,甚至步枪发射的榴弹发射器,这些武器要么已列装,要么仍处于设计阶段。然而,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当时的设计者多罗夫廖夫(Доровлёв)面临重重困难,即便最成功的试验型号BМ-36迫击炮也未受到足够重视。在武器正式列装的一年时间内,仅生产了73门。

早期战场表现:初见成效但仍受质疑

尽管数量有限,这些迫击炮在诺门罕战役哈拉哈河战役)和冬季战争(苏芬战争)中表现出色。然而,即使如此,直到1940年4月,斯大林本人不得不亲自介入以推动生产。而即便如此,仍有一些人认为迫击炮只是“权宜之计”的武器!值得注意的是,苏联总炮兵局(ГАУ)早在1937年就制定了一份《火炮装备系统》,其中明确主张迫击炮的广泛应用。

这段历史说明了早期迫击炮发展的艰难历程,以及它们在军事领域中的逐步普及和重要性。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艰难转变,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技术发展,也体现了战争需求对武器装备的强大推动力。

苏联本土迫击炮的历史:小口径,大问题

展开全文

苏联迫击炮在哈拉哈河战役中的首次应用

从BM-36到沙维林的创新设计

让我们回到沙维林的工作。他最初接手的是BM-36迫击炮,这种型号需要进一步改进,同时他还接到了开发班排级和团级迫击炮的任务。这一次的研发进度比他的前任要快得多,到1938年9月,首批样品就已准备就绪(其中107毫米迫击炮在短短5个月内几乎是重新设计完成的)。这些迫击炮与捷克斯洛伐克的5 cm minomet B6(可能只是理论对比)和8 cm minomet vz. 36(布兰特-斯托克斯的复制品)进行了比较,而测试中还有来自斯柯达工厂的代表参与。

虽然BM迫击炮在某些方面略逊于捷克样品,但总体表现更胜一筹,尤其是因为炮弹设计简单。捷克代表对苏联的团级迫击炮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苏联随后批准了批量生产计划,同时还开始研发160毫米师级迫击炮以及240毫米RGK迫击炮。

注:鲍里斯·伊万诺维奇·沙维林(Борис Иванович Шавырин,1902-1965)是苏联著名的武器设计师,尤其以迫击炮设计而闻名。他在苏联火炮和迫击炮研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设计为苏联军队在二战及之后的多次战争中提供了可靠的火力支持。

苏联本土迫击炮的历史:小口径,大问题

50毫米实验性捷克斯洛伐克迫击炮

尽管37毫米的VM-37迫击炮并未大规模量产,却比产量极高的50毫米班排级迫击炮更为人熟知。VM的全称是“班排级迫击炮”,不过这个名字后来逐渐被简化。VM-37被设计为替代代尔可诺夫榴弹发射器(Дьяконов)步枪榴弹发射器的武器。虽然早在1941年之前就有过开发尝试,但那些早期型号从未进入批量生产。

注:代尔可诺夫榴弹发射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战时期,由米哈伊尔·代尔可诺夫上尉设计,1916年12月定型,沙俄军方订购了4万具发射器和612.5万枚榴弹。 随着一战的结束,这种榴弹发射器并没有生产那么多。

在1941年底,苏联计划将VM-37的产量提升至每月10万门,以便通过数量优势来压制敌人。然而,为了将重量减轻到1.5公斤,该迫击炮使用了较薄的炮管,这限制了弹药装药量,导致射程仅为250米。同时,该武器没有瞄准具,士兵只能用肉眼目测,靠手动调整双脚架来改变仰角。

性能与局限性:一场未尽的实验

37毫米迫击炮弹的破片数量只有50毫米炮弹的五分之一。由于精度较差,完成相同任务所需的射击次数高达50毫米迫击炮的30到35倍。此外,VM-37作为“常用工具”也不够实用,笨重且不便携带。当射击角度低于45度时,炮弹可能因撞击力不足无法击发。频繁射击还会导致炮管弯曲变形。

工业部门对VM-37同样颇为不满。其制造需要稀缺的装甲钢(用于制作头盔)以及引信,因此生产成本高昂。最终,1942年2月24日,苏联下令停止VM-37的生产。现存的VM-37很快退出战场用途,有时被用作帐篷的支撑杆。据推测,这些迫击炮可能在1943年的“小地”战役中还有少量使用,但并无确凿证据。

注:“小地”战役1943 年 2 月 4 日,苏军发动 “莫斯基” 行动,试图从德军防线后方开展两栖登陆,进攻新罗西斯克港。在尤日纳亚奥泽雷卡的登陆作战中,苏军遭遇挫折,但在阿列克西纳镇的登陆较为顺利,成功建立了滩头阵地,这个滩头阵地被称为 “小地”。传说这是苏勋宗封神之战。

苏联本土迫击炮的历史:小口径,大问题

苏联本土迫击炮的历史:小口径,大问题

苏联本土迫击炮的历史:小口径,大问题

苏联本土迫击炮的历史:小口径,大问题

VM-37的结构设计与发展历程

排级重型武器之争

为了成为排级重型武器的标准装备,曾经有多达7种不同的系统参与竞争,其中包括著名的塔乌宾自动榴弹发射器(АГС Таубина)。最终,50毫米迫击炮胜出,其由第7号工厂制造,具备重量最轻、射速最高的特点,并且根据试验结果显示,它非常容易学习和维护。

第一个排级迫击炮(最初被称为臼炮)在1932年由Д(D)组试验,但即使是经过第7号工厂改进的轻量化版本也存在一些缺点。沙维林的RM-38在设计上与82毫米迫击炮有相似之处,但增加了一种称为“距离控制阀”的装置,通过改变气体压力来调整射程,因为其仰角是固定的(45°和75°)。瞄准依靠简单的角度测量器进行辅助。这一设计灵感源于1931年开发的165毫米迫击炮项目,但在小型排级迫击炮中也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技术性能与生产情况

RM-38使用О-822破片弹,弹重922克,内含90克炸药,初速仅为96米/秒。射程范围为200至800米,射速最高可达每分钟30发。然而,尽管看似射速不错,但由于弹药威力较弱、精度较低(800米射程时弹药分布在32×16米的椭圆形区域内),以及战争初期没有实现大规模应用,它无法形成密集的火力覆盖。

RM-38的生产极为活跃,截至1940年8月1日,共生产了18994门,每门成本为3600卢布。

苏联本土迫击炮的历史:小口径,大问题

苏联本土迫击炮的历史:小口径,大问题

苏联本土迫击炮的历史:小口径,大问题

50毫米迫击炮“黄蜂”的演化

RM-38最早在苏芬战争中投入使用,不少缺点随之暴露。作为前线武器,RM-38显得过于笨重,需要进一步减重。同时,支撑性问题也十分突出。此外,50毫米迫击炮这个类别本身的问题也显现出来——弹药威力较弱,尤其是在冬季,弹药由于引信过于紧密而无法在深雪中引爆;即便引爆,其破片也容易被积雪或植被吸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代化改进工作在战前已经开始,战争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进程。1940年1月,前线试验了RM-40,这是一种更轻、更简单的版本。其战斗状态下的重量从12.1公斤降至10公斤,而更重要的是,其行军状态下的重量从14公斤降至11.5公斤,使得部队可以携带更多的弹药。最小射程也缩短至60米。此外,一种新的О-822Ш弹药问世,重850克,但由于减少了发射药装药量,其弹道性能没有变化。

RM-40很快投入批量生产,但由于生产数量过于庞大,也带来了问题——排级指挥官并不完全了解这种武器在战场上的定位,导致其被分散使用。与此同时,炮兵班组由于训练不足,降低了这种本就不太精确武器的有效性。

RM-41的改进

1941年,另一种新设计出现,即沙马林(Шамарин)设计的RM-41,其采用了经典的闭膛设计,与德军的50毫米排级迫击炮设计类似。与RM-40相比,RM-41在重量和作战性能上并无显著差异,只是固定的仰角从45°调整为50°,并且距离控制阀的刻度精度提高了两倍。

苏联本土迫击炮的历史:小口径,大问题

苏联本土迫击炮的历史:小口径,大问题

苏联本土迫击炮的历史:小口径,大问题

RM-40的结构特点与后续发展

RM-40迫击炮的设计改进

在RM-40的设计中,最显眼的部分是其圆形的底座板,上面焊接有一个防护罩,用以保护射手免受从距离控制阀喷出的火药气体的灼伤。

到1943年,RM-41的设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尽管其重量略有增加,但结构得到了简化,水平射击角度增加了14度。同时,借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轻型迫击炮和法国50毫米Mle 37的使用经验,增加了直接瞄准射击的能力,可以依靠垂直而稳固的支撑物进行射击。这种设计需要引入扳机机制,因为通过击针直接瞄准射击并不可行。然而,这一改进设计被送去进一步调整后,50毫米迫击炮的发展也随之终止。

苏联本土迫击炮的历史:小口径,大问题

RM-43的试验型号

试验型RM-43曾被设计为50毫米迫击炮的后续版本,但未能广泛应用或投入批量生产。

50毫米迫击炮的生产与使用

正如前文所述,排级迫击炮的生产以“斯达哈诺夫速度”进行。在战争开始时,苏军已有36,324门50毫米迫击炮装备部队。其生产高峰出现在1942年3月,当月生产了近12,000门(统计中未区分具体型号)。自1939年以来,共生产了174,868门(另有数据指出为181,675门),使其成为苏军最广泛装备的炮兵武器之一。

苏联本土迫击炮的历史:小口径,大问题

注:“斯达哈诺夫速度”顿涅茨克 矿区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在1935年8月30日创造了一班工作时间内用 风镐采煤102吨的记录,超过定额十三倍。 这一事迹,在 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斯达汉诺夫运动。 阿历克塞·斯汉诺夫是个被写进史册的人,他的生涯因为慈父的赞誉而成为“工业化”的不可分割的一段历史。

然而,这些迫击炮在1943年被取消列装并逐渐退出部队。关于50毫米迫击炮效率低下的问题,有过广泛讨论。许多人认为,这种紧凑型武器被移除是错误的,因为它在近距离作战中(例如攻击相邻街区的敌军)非常适用,并引用了北约部队后来大规模使用布兰特60毫米迫击炮的案例。然而,这一观点也需要从以下几点来审视:

50毫米迫击炮效率低下的原因

1. 射程过短

由于射程有限,50毫米迫击炮很容易受到敌方机枪的压制。敌方机枪手甚至无需直接射击炮兵组,仅攻击弹药运输手便可造成重大损失。

2. 火力输出劣势

在1941年,82毫米迫击炮(数量仅为50毫米迫击炮的一半)消耗了815.6万枚弹药,而50毫米迫击炮仅消耗了734.1万枚。这表明更大口径的迫击炮在战场上的作用更加显著。

3. 相较美军60毫米迫击炮的性能差距

美国M224型60毫米迫击炮比苏联的50毫米迫击炮威力更大,射程也与82毫米迫击炮相当,其弹药重量可达1.7千克。然而,即便如此,在常规战斗中60毫米迫击炮是否不可或缺仍存疑。

苏联本土迫击炮的历史:小口径,大问题

苏联本土迫击炮的历史:小口径,大问题

苏联本土迫击炮的历史:小口径,大问题

关于50毫米迫击炮的使用

总体而言,可以总结说,50毫米排级和连级迫击炮的使用经历并非完全失败。在苏联最艰难的1941-1942年间,这些武器确实提供了某种火力支援。然而,这种武器过于专用化,主要适合游击队或破坏行动使用,但即使在这些情况下也并非总能胜任。

对于普通步兵来说,更为可靠和高效的武器组合是82毫米和120毫米迫击炮这对“密不可分的搭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龙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eb.522051.cn/11044.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